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源无处不在,随着社交媒体覆盖率的增长,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成为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三大巨头。当事件发生后,网民多利用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瞬间引爆舆论场,形成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及其相应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社交媒体;热点新闻;舆论
一、引 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中国社交媒体覆盖率的迅速增长,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逐渐成为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三大巨头,且已成为中国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渠道。当事件发生后,因为热点新闻本身就有聚众性的特点,再加之社交媒体极大的渗透性和动员性,就会使舆论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研究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二、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
1.社交媒体是热点新闻信息报道的第一引爆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1]。而全球调研巨头Kantar Group连续三年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也指出,最新研究显示超过一半(51%)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较去年大幅上升了17个百分点[2]。并且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逐渐成为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三大巨头,而其中“双微”已稳坐霸主地位。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媒介与消费行为总经理李晏指出,随着社交媒体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人们对不同媒体的信任度也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用户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下降了,这一现象在90后社交媒体用户中尤其明显,而以微信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得到年轻的社交媒体用户的信任[3]。“两微一端”成为中国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渠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曝光、发酵和消解的主要信息源,从而对舆论的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也日益凸显。
当事件发生后,因为热点新闻本身就有聚众性的特点,再加之社交媒体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上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许多在事发现场的网民利用微信与微博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以文字、照片和微视频的方式第一时间呈献给广大受众,瞬时引爆社交媒体,引起受众的巨大关注,并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不断地跟进与更新事态的最新情况,从而进一步成为热点新闻舆论的聚散中心。
2.社交媒体是热点新闻信息报道的主要舆论场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日益成为热点新闻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主战场。2014年3月1日晚9时许发生的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以下简称“昆明3.1暴恐案”),最初是由多名网友通过微博曝出消息。截止到3月2日早10时,根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的统计数据显示,事件发生后的12小时内,相关舆情总数共105万9523篇,其中微博占90.9%,累计参与讨论人数已超过100万人,其热度排在当日舆情事件的第一位[4]。2015年8月12日晚12时左右,天津港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以下简称“天津8.12爆炸案”),最早也是由社交媒体第一时间曝出。从事故爆发截止到8月13日20时,根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的统计数据,相关舆情总数5730万5153条,其中微博5658万7458条,新闻68万9476条,微信1万8949条,论坛7394条,博客1876条[5]。从统计数据来看,其中“双微”的信息发布量约占到舆情总数的98.7%。再看2016年4月5日凌晨发生的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最早是由优酷网的一则名为“20160403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网络视频曝光的,随后该用户通过个人微博分享了这则视频,并打上#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微话题标签,从而引起大部分网民的关注,使事件继续通过不同的社交平台迅速扩散,使舆情持续发酵。截至4月6日下午16时,首发于优酷网的“20160403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网络视频播放量达到520万,微博“和颐酒店女生遇袭”话题阅读量为27.5亿[6]。
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畅通快捷的信息表达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意见表达的平台。在上述三则事例当中,社交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上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所产生的舆论影响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舆论场的附属品,而是真正成为热点事件发生后的舆论主阵地。
3.社交媒体是热点新闻信息报道的舆情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