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块钱,能买一瓶饮料喝。
两个空饮料瓶,可换一瓶饮料。
你有10块钱,能喝几瓶饮料?
(02)
——10块钱,能喝4瓶饮料。
第一步:先买两瓶饮料,咕嘟嘟喝光,剩两个空瓶。
第二步:两只空瓶,换一瓶饮料。你喝到第三瓶饮料,手中有只空瓶。
第三步:向店主借只空瓶。用两只空瓶换一瓶饮料。
第四步:喝光第四瓶饮料,把空瓶还给老板。
你用两瓶饮料的钱,喝到四瓶。
你好厉害。
可是……如果人家店主,不借你空瓶咋办?
(03)
10元只是象征,饮料都是浮云。
10元钱,代表你手中的资本。
空饮料瓶,代表资源。你手中的空瓶,是你的闲置资源。店主手中的空瓶,是他的闲置资源。
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借隔壁大嫂给自己生孩子,借隔壁存款给自己赚利息……你虽然长得丑,但是想得美。
你咋不上天呢?
(04)
人这一生,要掌握两种算法。
一种是智力算法。
就是算计别人手里的闲置资源。店主的空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借我盘活一下。老板娘也闲着……呃,这个好像不可以。
一种是社会算法。
你能够说服店主、或其它任何人,愿意调度资源给你——就是说服人家,借给你空瓶。
我们受到的教育,几乎全部用以锤炼我们的智力算法。
——所以知识都有一个预设:预设你社会算法已经满分,就差智力了。又或是社会上的人际磨擦系数为0。这就带给我们一种错觉,似乎每一个店主,都拿一堆空瓶子等着借给你。似乎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端着稀缺的生存资源,殷勤的往你怀里塞,你不要他还跟你急。
这种教育假设,带给年轻人一种低智错觉,以为他是世界中心。一旦发现不是这样,就陷入迷茫、困惑,幻灭乃至崩溃了。
(05)
人际摩擦系数为0的假设下,你是神,能干成任何事!
——你甚至能喝光店里所有饮料!老板那么好说话,先把他店里的饮料借光光,这样你就垄断了饮料,你就可以把价格拉到10元一瓶……你干脆把老板店里的货全部借下来,然后翻倍卖出,把钱还给老板,你还白落个店铺。
但现实,反而可能趋向另一个极端:人际摩擦系数达到峰值时,你那10块钱,一口饮料也喝不到——店主收下你的钱,会诬称你给的是假钱,不仅不给你饮料,还暴削你一顿。而这,就意味着你所有的生存资源被夺走,陷入绝境了。
就在前不久,华中科技大一名研究生跳楼殒命,年轻的生命,化为家人无尽的泪水。
跳楼之前,孩子写了篇《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称其跳楼原因,与导师有关。
孩子称:他的视力较弱,家境也不太好,好不容易才考上研究生,本以为能够找到个好点的工作,好回报父母的付出。但没想到诸事不顺,没有得到导师的价值性指导,又和实验室负责人起了冲突,自己又延毕一年,内心极是焦灼。多重压力,终于突破孩子的心灵承受,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有网友认为:“中国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体系有一定问题,导师的权力过大,缺乏监管。”
也有网友认为:“老师让看十几篇文献都看不完,科研成果又不足,硕博生压力过大。”
因为种种不堪原因,倒在人生行进的路上,这孩子并非是第一个。尽管我们希望此类事件到此终止,但,现实世界的人际摩擦系数,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你有10块钱,你知道如何才能喝到20块钱的饮料,这只是我们的智力算法。你最终还要面临着更复杂的社会算法,面临着不仅不借空瓶子给你,还对你满怀恶意的店主。
(06)
网上有句话:这社会95%以上的事情,都是高中生知识水平就能解决,最关键是跟人沟通相处的能力。
这句话,很可能是夸大了社会算法的作用。
但,你的智力算法越高明,社会算法的价值就越大。别人能够用10元钱,买到20元的资源,你却可以用10元钱,买到200元的资源,甚至2000元的资源,那么你对这个社会更有价值,更不应该让自己,倒在恶意店主的暗算下。
你需要高于店主的社会算法,才能过得了他这关。才能把自己的智力优势,贡献给社会大众。
要如何说服店主,不仅不让他抢我们的10元钱,还肯把更多的空瓶子、他的店铺、甚至包括老板娘借给我们呢?
相比于永无止境的智力算法,社会算法其实很简单。
不过五步。
(07)
社会算法第一步:寻找目标。
找到那个手中有闲置空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