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如何把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深刻意义并认清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记者采访了长期致力于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
1.从“金字塔形”到“橄榄形”还有多远?
何谓中等收入群体?
国际通行的称谓是中产阶层,指其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水平或收入、财产中位数及其附近区间的人员的集合。如按此定义测算,目前我国大约有3亿多中等收入群体。
但在苏海南看来,中国不宜简单套用国际上确定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基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大多数劳动者主要依靠劳动获得收入,个人财产还不多;同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社会平均工资收入不高,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处于平均数以下,社会分配格局还远不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橄榄形”,而是底部偏大、中上部偏细尖的“金字塔形”。
由此,他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者应具备以下条件:其收入处于全国或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其家庭生活水平达到全国或当地小康与比较富裕程度之间的人员。具体量化标准是:以全国或当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为下限,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2倍为上限,其个人全部收入比较稳定处于此区间者即为中等收入者。按照以上条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并参考一些研究机构对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劳动者大约有1.6亿多,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7.7亿的20%;加上其赡养人口合计约为2.4亿人以上,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3.67亿的1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在持续快速扩大。但总的看,目前规模还明显偏小,分布很不均衡。”苏海南指出,从地区、城乡分布看,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在东中部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从行业看,主要分布在金融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好的其他行业;从用人单位看,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从职业、岗位看,主要分布在用人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中高级人员、外企白领职员、技术工种高级操作人员以及农业规模经营户等。
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面临哪些挑战?
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存在着较强的正向相关性。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增长奇迹,同时居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然而,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回避。“过去一个时期,我们以低工资、低成本、低端产品与其他国家竞争,压低了人力资本回报和劳动力要素价格,直接制约了大多数普通工薪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调节利益分配关系,一部分人可能要少得益,此前占了大便宜的人甚至要吃点亏,这个阻力会比以前更大。尤其,现在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社会等体制存在的问题关联,这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难度会更大。”苏海南指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张。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2。在苏海南看来,尽管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负面影响,加之基于户籍制度、社会公共福利政策的区别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中等收入群体在城乡之间分布仍然极不均衡。
此外,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和壮大。苏海南指出,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比重大,劳动者收入低,从中发展中等收入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二产业中,蓝领岗位人员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工资收入大都处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下,而中、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人才教育、培育提出更多考题;第三产业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偏慢,服务业人员大多数工资收入不高,如何提高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关系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效果。